摘要: 曾位于仓山区泛船浦的新民街东南里4号,原为怡和洋行(义和洋行)职员唐氏旧宅。在南江滨大道建设工程中拆除。[阅读全文]
摘要: 曾位于仓山区瑞荣坊西侧,原为太古洋行买办、闽海关职员郑焕文的私宅。1960年代郑焕文过世后,该房经历“房改”,被作为福州茶厂员工宿舍使用。在南江滨大道的建设中被拆除。[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福州市鼓楼区黄巷以南,西通文儒坊,是“三坊七巷”之一。因唐代农民起义军黄巢入闽时,到此巷即告示安民,故名。[阅读全文]
摘要: 郎官巷;为三坊七巷之一,在杨桥巷(杨桥东路)南侧,南后街的东侧,巷的东头通往福州闹市区东街口(东头巷口原直通南街,后修建福州东百大楼而截短至东百大楼后侧)。郎官巷也是宋代就有的坊埠,因宋刘涛居此,子孙数世皆为郎官,故名。清代名人严复的故居也坐落巷内。[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居安里2-6号,其中居安里2号为东侧带有院落的二层中式建筑;3-6号为二层柴栏厝建筑,有搭盖。[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仓前街道的居安里34号,为三层砖木结构近代西式建筑,风格朴素。一、二层用青砖砌筑,第三层红砖,似为加建。[阅读全文]
摘要: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尚干里人林履端从江西东乡知县任上告老还乡,创办陶南小学,校址设在林氏祠堂。校长是举人林翰西,学生100多人,分设甲、乙、丙三个班。民国6年,县政府定校名为闽侯县第七区第一高小国民学校。民国23年,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个人捐资在尚干道头建工字型砖木结构12间教室,并有大礼堂、单层校舍。陶南小学、乡师附小隧并入新校舍上课。民国35年改称为县立尚干中心小学。民国38年,开设7个班,学生300多人,教师13人。[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仓前社区的金鼓弄4号,建于清代,为二层木结构的传统式民居。主体坐南朝北,向金鼓弄开门。整体保留状况较好。为仓前区域保留的为数不多的中式传统民居。[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仓前街道的金鼓弄3号,为单层木结构传统民居,建于清代。建筑坐南朝北,向金鼓弄开门,前后两进,局部有拆改。是仓前区域保留的为数不多的中式传统民居。[阅读全文]
摘要: 曾位于仓山区程埔头,旧门牌聚和路9号(1950),现已不存。[阅读全文]
摘要: 曾位于仓山区程埔头,旧门牌聚和路10号(1950)。现已不存。[阅读全文]
摘要: 曾位于仓山区上藤路90号,沿街二层、内部为三层砖木结构近代西式建筑,青砖砌筑。原为民国初期林发人先生投资所建“天泰印书馆”。1949年后,经“社会主义改造”并入福州市第四印刷厂。90年代中期,第四印刷厂倒闭,此后转为民居。现已不存,原址兴建楼盘。[阅读全文]
摘要: 曾位于仓山区爱国路,系天主教邵武监牧区于1933年,以银洋二万五千元向业主殷雪帆购得,作为驻榕办事处。[阅读全文]
摘要: 曾位于仓山区岭后(旧门牌望耕里2号),其所在的道路后也因此得名“望耕里”。现已不存。[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