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福州英商洋行,十九世纪后期布律吉(G.T.Brockett)个人开办,即以姓字为行名。上海九江路设分号。经营水陆运输及佣金代理业。1895年前布律吉归驻伦敦,洋行改组为家族行号,更西名为“Brockett & Co.”,经营百货、拍卖、总进口贸易、水陆运输及其它佣金代理业务。所办家庭公寓先后称英国公寓(Foochow Family Boarding House)及布律吉客寓(Brockett's Family Boarding House)。1940年代初尚见于记载,合伙人约翰逊(D.Johnson)主其事。[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永泰县嵩口镇中山村[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永泰县嵩口镇中山村36号[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永泰县嵩口镇中山村德星楼下,北面大樟溪。立于清代,镌有“奉宪永禁溺女”六字,无边框落款。该碑为宣告禁止民间溺死初生女婴的示禁碑。2017年公布为永泰县不可移动文物。[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永泰县嵩口镇道南村63号,占地2800㎡,建筑面积约3000㎡,为土木结构的两进六扇厝;两边为横厝,后座为两角三层土楼堡结构。建于民国四年(1915年),由在嵩口经营“隆慎号”商店的张寿铢和同族兄弟张寿荫共同主持兴建,历经6年多时间竣工。近百年来,张寿铢后人居住在大厅左半边,右半边则归张寿荫后人所有,一直到1960-1970年代,都分别以一个大家庭的方式居住其中。2017年公布为永泰县不可移动文物。[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永泰县嵩口镇道南村,因地处镇区下游,故又俗称“尾寨”。相传始建于元代至元年间(1264年-1294年);清咸丰三年(1853年)左右,由张氏先祖重建。万安堡坐南朝北,面临大樟溪,占地面积约4200㎡。外墙地基高约5米,厚约2米,用大樟溪卵石垒就,其上夯筑土墙,高约5米,墙体密布哨眼。内部木构,120多间房屋分三层沿寨墙四周分布,有巡防用的跑马道环绕;中为大天井,有一口古井,井栏款识“大清咸丰葵丑年菊月造”(1853年)。1932年9月,刚参加过淞沪抗战的十九路军在奉调入闽不久后,即调集一支部队来永泰进剿作乱大喜、白杜一带的悍匪陈培芳,进驻万安堡。至今寨门两侧石壁仍有十九路军所留的“日本人不灭,军人大耻;抗战到底,还我河山”的宣传标语。2017年公布为永泰县不可移动文物。[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永泰县嵩口古镇,南面大樟溪。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为三层木结构阁楼式建筑,建筑面积370㎡。一层为过街通道;二层供奉林公大使(林惠)。林惠为永泰汤埕人,南宋末年与兄弟林显、林应共同参军抗元,战死后首级漂至梧桐,身体却出现在嵩口楼下潭。本地百姓为纪念他故建此楼,名“得身楼”,因与“德星楼”谐音,久而久之改为今名。每年正月,嵩口民众都要举行林公大使出巡的“迎神”活动。[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永泰县嵩口镇中山村77-2号(直街尾和米粉街尾之间),南面大樟溪。原名“兴安会馆”,始建于清嘉庆年间,由旅嵩的莆仙商人筹建,是莆仙商人议事或临时歇脚之地。宫中奉祀妈祖,保佑溪上船只和木排航行安全。建筑面积725㎡,分外大门、大厅正栋、大厅正廊、戏台。其规模并非一蹴而就;清光绪四年(1878年),嵩口街商人和地方人士重修天后宫、扩大规模,并在厅廊两侧立石龙柱;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再次扩建下厅和外围墙,并于下厅增建大戏台和戏房。“文革”时被挪做食品厂、派出所,庙毁物坏,龙柱亦毁。1980年代,由台胞叶智尧先生和张维祉夫妇共同出资35万元,重塑妈祖神龛和相应的配套设施,并从泉州惠安请师傅重雕龙柱。现为永泰县不可移动文物登记点。[阅读全文]
摘要: 曾位于仓山区上渡岭下里、邻近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由祖籍晋江后洋的杨氏家族建于1920年左右,包括数座砖木和木结构建筑,总占地约2000㎡。1998年,因建设三县洲大桥被征收,2000年彻底拆除。[阅读全文]
摘要: 2018年在泛船浦教堂西侧参照闽海关新办公楼(海关巷18号)建造,拟作为“闽海关博物馆”使用;现闲置。[阅读全文]
摘要: 宇园曾位于仓山区程埔头石岩路1号(聚和路、石岩路口)。民国四年(1915年),福建辛亥革命元老程拱宸在程埔头拓地一亩有余,拟建宇园。后因故延迟至十四年(1925年)才开始营建,并于次年建成。主体为三层砖木结构、红砖砌筑的近代西式洋房,东南部有突出的角楼。由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民国海军司令萨镇冰为其奠基,时任福建省副省长刘通手书“宇园”二字。2006年,仓山区在实施“程埔头旧屋区改造工程”的过程中,将宇园列入拆迁对象。在对峙一年多后,2007年11月,宇园最终被拆除。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对两座建筑进行了测绘,并在2010年“异地重建”于时代中学附近,但没有使用任何的旧材料。[阅读全文]
摘要: 原德园建筑曾位于仓山聚和路15号(原聚和路3号),为一座二层砖木结构的殖民地外廊式建筑。2007年11月在程埔头拆迁中被拆除。2010年在现址按照原来的样式新建,但没有使用任何的旧材料。[阅读全文]
摘要: 座落在信平路3号觉庐。民国36年(1947年)蔡幼华所建,面积400平方米,系观赏型小园林,以盆花为主,多为名贵品种。如杜腾、卡特兰、拖鞋兰、采墨素、花叶垂杖榕、古圣乐垂杖山茶花等。仅杜鹏就有百余种,至今培育完好。[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长乐下沙海滨度假村内的王母礁上,1986年设计,1987年建成,由东南大学齐康设计。海螺塔取自海螺海蚌的外部造型,呈锥形,高24米,内分7层,有螺旋型台阶68级,各层都有望台,可眺望四周景观。下部为海蚌厅,形似巨蚌,半张着蚌壳,内腔为圆型大厅。螺蚌比肩相邻,浑然一体。[阅读全文]
摘要: 曾位于长乐区下沙海滨度假村内。现代主义风格。现已不存。[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闽侯上街镇沙堤村。不可移动文物。[阅读全文]
摘要: 曾位于台江区台江路(旧门牌台江路70号),原为大中肥皂厂。1937年由“兴隆茶行”行东程信祺盘下,开办“良友茶庄”。“良友” 两字出自福建省政府秘书处秘书张子仲替茶庄撰写的对联上下联句的首字, 联曰“良种芬香扬陆羽, 友怀澹泊畅卢同”。程信祺又通过福州商会邀请当时国民党闽浙监察使署主任陈肇英题写招牌,遂使茶庄名声大噪。到解放前夕, 良友茶庄营业额居福州市各茶庄之首。1956年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茶庄负责人程梅惠(程信祺胞弟)主动申请公私合营, 原良友茶庄负责人程敏澄作为私方代表。2004年9月,良友茶庄原址因台江路旧城改造项目被拆除。[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台江路西段北侧,原为寿记[鱼奇]行合水警大队部。民国二十六年(1937),华侨林存庵、林存如、林存路三兄弟出资,将其改为天华戏院。1956年公私合营。1960年7月,成为福州市曲艺团团部。“文革”中停演戏剧。1978年10月,福州市文化局拨款改建,重新演出戏剧。2004年被拆毁。[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