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位于仓山区公园路4号,是公园路区域保存较好的历史建筑之一,约建于1924年左右。为三层砖木结构、带有典型维多利亚时期风格的英式建筑,总占地面积191.4平方米;建筑高9米,长13.2米,宽14.5米。原主人段氏,1949年后前往台湾。现为福州市电力器件厂办公、居住之用。2012年,建筑内部部分被租下开办工作室、咖啡馆等。[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仓山街道万春社区塔亭路77号,建于民国初期。南偏西21度。占地面积136平方米。砖木结构,西洋风格,三层楼房。建筑于2013年发生火灾,于2015年拆除,仅余民国仓山警察局边一进房屋。[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公园路6号,与附近的振庐、清河庐、东山别墅等同一时期开发。原为谢为霖(冰心堂哥)产业,1930年代由林氏家族购得。主体建筑占地214平方米,为三层砖木结构、带有朴素英式风格的花园别墅。建筑青砖砌筑,四个立面均做砖砌拱门,但窗则采用平过梁、不发券。建筑平面呈L型,东南侧带有小入口院落;西南侧原也为院落,现已被搭盖。根据居民回忆,建筑原院落大门在马路中间,后因拓宽道路而拆除。[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公园路9号、福州第二电器厂厂区内,为三层砖木结构的近代西式建筑。根据1949年历史地图,名为“卧云山馆”。主体建筑正入口朝西,一、二层设有外廊,立柱间做尖券、略带哥特风味。左边第一开间带有八角形塔楼。据居民回忆,原主人为民国时期福建省财政厅长、吴姓,但查阅《金融志》等相关资料,并未找到吴姓财政厅长,存疑。1949年后,先归福建省手工业管理局干部学校所有;文化大革命后为福州第二电器厂使用。[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花亭仓巷4-5号,约建于1920年前后。为坐南朝北的二层砖木结构的西式民居,占地253.8平方米。主体建筑沿花亭仓巷有进深约2米、面宽约14米的红砖西式外墙,带有外廊,一层柱廊和二层窗均发券。建筑的后2/3部分为“柴栏厝”。2017-2018年修复。[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公园路10号,原为“福泰和汇兑庄”老板、新加坡华侨周学振私宅,建于1928年左右,包括两座别墅和面积较大的西式庭院。两座别墅均为二层砖木结构、红砖砌筑的英式别墅,除入口台阶外,基本相同,均为面阔三间、正面中央为带前廊的客厅,前廊仍带有维多利亚时期的哥特风格;建筑顶部有安妮女王时期流行的人字形山花装饰。[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仓观顶古巷道上,建于民国时期,坊门正对解放大桥。红砖砌筑,门额原有灰塑匾额,已毁,字不可识。仓观顶古巷道为石砌,共57步台阶,7层台面,每阶高20厘米,长43米,宽1.5米,落差10米。[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仓前街道麦园社区的福州高级中学内,1910年建成并举行献堂礼。原为鹤龄英华书院(现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前身)建筑群的一部分,系为纪念英华书院第二任校长施美志先生(George Blood Smyth)而建造,故又名“施教室”。现为福州高级中学图书馆。占地面积535平方米,南偏西15度,殖民地券廊风格。建筑共三层(地下室一层),因建于坡地,西立面呈现二层、东立面则为三层。长27.54米,宽19.426米,高17.285米。2013年作为“烟台山近代建筑群”的一部分公布为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梅坞路2号,1955年奠基,1956年建成,2019年修复。苏式新古典主义风格,占地面积960平方米。建筑前有两株华盛顿老人葵,为稀有树种。影剧院前广场原为英商太兴洋行(Bathgate & Co.)住宅。太兴洋行老板、英国商人高士威(J. C. Oswald)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开始署理荷兰驻福州领事职务;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正式授荷兰驻福州领事,直至民国十九年(1930年)离榕。此间太兴洋行馆舍一直作为荷兰驻福州领事馆使用。馆舍为二层砖木结构的殖民地外廊式建筑,平面接近方形。民国时期,太兴洋行建筑被火毁。1955年,为兴建仓山影剧院,太兴洋行旧址建筑被拆除,余北侧小部分被改建为售票房;2019年因北立面附墙生长的榕树影响墙体安全,售票房被拆除重建。[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乐群路14号,曾为基督教美以美会设立的建筑设计机构“协和建筑部”的办公楼,约建于1946年。后为福建神学院使用。为三层砖混结构建筑,现代主义风格。协和建筑部(Union Architectural Service,又称Fukien Construction Bureau),是民国时期福州重要的建筑设计机构。其作品包括福建协和大学建筑群、福州协和医院旧病房大楼等。[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