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位于仓山区公园路8号,为带有院落的三层独栋别墅,砖木结构。始建于1927年。该建筑原为谢为霖(冰心堂哥)所有,后归于福建师范大学;建国后福建师范大学将本建筑与原居住于岭后街的陈氏家族对换“邑秀山庄”,故本建筑由陈氏家族居住至今。建筑红砖砌筑,虎皮石勒脚;标准英式中厅平面,正厅前有两层柱廊,呈维多利亚风格,左右房间突前,但不做八角端部,也未设地下室;第三层后退为露台,屋顶为木桁架四坡顶小青瓦屋面。整个建筑除中厅部分的两层柱廊及屋顶檐口部位叠涩线脚外,再无其他装饰。[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天安里14号,原系基督教美以美会设立的“美华印书局”旧址。该书局1859年由传教士万为、保灵筹划、由传教士麦利和负责建造,1861年动工、1862年竣工并正式营业。美华印书局开始即采用美国进口印刷机、以活版印刷,是近代福建最早、最大的采用新式印刷技术的图书出版机构。上海联合书局(华美书馆)成立后,改为联合书局的一个支局,称“美华书馆”。美华印书局主体为四层砖木结构的外廊式建筑,矩形平面,地下一层,地上三层。南北宽八开间,东西五开间。一二层立面为殖民地券廊式,但拱券比较扁平;三层立面相对精致,采用了比较正规的古典主义做法:使用平过梁、有比较复杂的线脚,檐下有制作精良的仿希腊式托檐石。2015年公布为仓山区文物登记点。[阅读全文:]
摘要: 何树远故居位于公园东路,是一幢具有近代西洋风格的二层砖木结构洋房。结合居民回忆及建筑风格判断,建筑年代应在1920-1930年左右。据附近老人回忆,建筑的原主人何树远,曾为律师,后任福州平水轮船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福建轮船公司经理。[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池后弄31号,南面与华庐相邻,为三层砖木结构近代西洋式建筑,带有院落,有颇具特色的院门。根据2005年福州市规划院普查资料,建筑原主人黄氏,资本家。[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上藤路124号,为三层砖木结构、青砖砌筑的近代西式建筑。建筑风格朴素,除三层窗户发券外,几乎没有任何装饰。建筑原房主为福州著名痔疮科大夫李守泰医生,此后一直由李氏后人居住。2020年7月因上藤路拓宽而拆除。[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观井路29号弄5号,为烟台山早期西洋建筑之一。百年间,该建筑功用屡有变化,明确可考的包括裕昌洋行、宝顺洋行、同珍洋行、汇丰银行、基督教青年会、福建协和大学、福建美丰银行、美孚洋行、福州制药厂等单位使用。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私立协和大学和福建美丰银行时期。建筑为二层砖木结构,平面呈正方形,边长24米,立面宽七间。原为典型的殖民地券廊式风格,二层及屋顶后经改造,增加了带有中国传统建筑意味的出檐、翘角,但屋顶仍然有壁炉的烟囱突出。 2013年1月,本建筑以“私立协和大学旧址”名义归入“烟台山近代建筑群”,公布为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乐群路23号,始建于清末,为三层(含一层地下室)砖木结构的殖民地券廊式建筑,南北两侧均带有门楼。建筑总占地面积约437.86平方米,长18.514米,宽23.65米,高11.356米。清光绪七年(1881),法领事布得兰(Cte.de Pourtalè-Gorgier)委托多明我会李宏治主教在天安铺租地,次年开工建设。1898-1905年,法国著名诗人、剧作家和外交官高乐待(Paul Claudel,1868-1955,也译为保罗·克洛岱尔)曾在此居住、办公。除此之外,本建筑还曾作为天主教多明我会主教公署、美孚洋行、中国救济总署福州分署、齐鲁大学医学院、婴德小修院等使用。1966年后,转为仓山区环卫所及民居。现为天主教徒住宅及仓山区消毒队使用。[阅读全文:]
摘要: 位于仓山区亭下路35号,建于清代,为福州传统建筑,带有高大的风火墙。建筑主人洪氏,与观井路洪宅的主人同属一个家族。建筑为四合院式民居,占地面积180平方米。由屏风门、天井、披榭、正座组成。天井左侧披榭已改建,正座封火山墙二坡顶,穿斗架。面阔三间,进深五柱。明间前部为轩顶,后部以屏门隔为前后厅。天井与大厅地面均为三合土铺成,建筑的门窗堵板上有人物、花草等精美的浮雕,整体建筑显得较为小巧、精致。[阅读全文:]